陶瓷行业一周热点丨国内岩板库存超300亿……

2021-12-21

NEWS.1

近日,广东一岩板生产厂家负责人向《陶瓷信息》透露,佛山某岩板厂家的库存价值高达近10亿元,上述负责人认为,当前国内岩板的库存价值至少达到了300亿元。

自2017年以来,国内岩板生产线的投建屡创新高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条大/岩/薄板生产线,其中能够生产1200×2400mm的岩板生产线已超过95条。

岩板生产端的大干快上,却并没有迎来销售端的需求匹配支撑,使得岩板已进入价格混战阶段,对于部分企业来说,正在从高端产品一步步沦落为“大路货”。库存积压和价格混战无疑让众多岩板厂家压力剧增。

还有陶瓷企业表示,其实广东的岩板厂家也就十几家,用手就能数得过来,现在“一半以上的岩板生产线都停窑了”,而停窑的原因就是“仓库满了”。

NEWS.2

2021年,虽然受煤、电、气疯涨及市场因素影响,不少产区出现了大面积停窑的现象,甚至有企业从11月就开始放假过年,但新建生产线的热潮依然不减。

然而,这种大建生产线的热潮在2022年大概率不能持续。新的一年,企业圈地扩张、新建生产线真的要重新审视一下。即便是头部企业产能不足,其扩张计划也要三思而后行。

过去一年多,岩板产业发展迅猛,与之相对应,传统砖领域并没有多少亮眼的新产品。岩板是个好东西,它为行业极大地拓宽了市场边界。但是,兜兜转转一圈下来,岩板这块诱人的“肥肉”并不好吃,许多企业建成了岩板生产线,但销售却很难拓展,看似有无限的增长空间,但真正的销售市场仍然在传统家居空间领域。

与此同时,由于岩板加工配套跟不上,许多岩板生产线并不能满负荷生产,造成岩板产品积压严重。再加上价格战,即便是行业内优秀的岩板生产企业,其业绩也是乏善可陈。

NEWS.3

曾经瓷砖市场的“黄金组合”——抛光砖+瓷片,随着瓷砖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的迭代升级,均已走向“没落”。以江西高安产区为例,当前抛光砖生产线仅剩10条,瓷片生产线已不足10条。

作为迅速取代瓷片的“网红产品”——中板,仅仅6年时间,高安中板生产线从0增加到50条,日产能突破120余万平方米(折合年产能,近4亿㎡),成为“全国最大的中板制造基地”。

高安不少行业人士认为,在今年煤炭、天然气等价格大幅上涨的形势下,瓷片作为二次烧成工艺的产品,与中板相比其生产成本更高,同时,瓷片销售价格较低,企业和经销商都没有利润,估计到未来2年内瓷片将从泛高安产区退出。

NEWS.4

近日,“2021江西民营企业100强”、“2021江西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”两大重量级名单出炉,江西4家陶企入围,年营收均超18亿元。其中,华硕控股51.06亿元、和美陶瓷(唯美集团江西生产基地)47.12亿元、太阳陶瓷22.31亿元、瑞阳陶瓷18.32亿元。

《陶瓷信息》根据此前发布的高安陶企营收数据整理统计,近三年来,华硕控股、和美陶瓷、太阳陶瓷、瑞阳陶瓷四家陶企连续上榜江西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名单,且营收实现连年增长。

NEWS.5

自12月25日开始至1月28日,江西高安建陶基地蔡家110KV变电站综合改造,分三个阶段进行停电检修。受此影响,高安建陶基地内大部分陶企选择在12月20日前后开始陆续停窑检修。

另一方面,临近年关,陶瓷企业提前1个月停窑,对生产线检修一直是行业惯例,预计1月中旬前后,泛高安产区大部分陶瓷企业生产线将全面停产检修。

据《陶瓷信息》了解,明年,高安产区“集中供气”势在必行,不管煤价上涨多少,供气价肯定要比企业自制煤气至少贵15%~20%,而且目前煤炭价格相对稳定,再加上全国多数产区提前停窑,预计明年开春供货会比较紧张。

此外,12月份,泛高安产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表示,产销量环比11月份有较大幅度增长,以及12月份不少工程订单和广东企业的OEM订单下来,因此高安多家陶企原定于11月底开始停窑的计划推迟延期。

NEWS.6

当下,随着越来越多的陶企停窑检修,部分有新订单的经销商面临无处排产这一难题。日前,《陶瓷信息》从淄博产区了解获悉,自11月下旬以来,淄博大部分陶企根据自己的生产计划发出了停窑通知,不再接收新的排产计划。

事实上,对于经销商而言,此前早已备好了相应的产品库存,但对于有新订单的经销商而言,“加单”面临着难以排产的困境。

与淄博相比,今年周边陶瓷产区停窑更早,这也就导致各外产区的经销商涌至淄博下单。“一方面是临近年底,不少工程需要按时交工,工程方不得不寻找在产的陶企下单;另一方面,近两年受疫情影响,导致不少工程延期,这部分工程方也在尽量找在产的陶企合作,这是当前新订单的主要来源。”有淄博陶企负责人向《陶瓷信息》分析认为。

NEWS.7

12月10日下午,“第十一届全国陶瓷人大会暨2021中国陶瓷品牌大会”在佛山华夏明珠大酒店举办。著名经济学家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、长江学者和博雅特聘教授、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姚洋进行了《中国经济的调整和前景》的主旨演讲,为陶瓷行业发展指点迷津。

姚洋提出: 

1、未来30年都是我们千年以来最好的时期。与此同时跟陶瓷行业相关的就是城市化,我们的城市化还没有停下来,未来15-20年还有一轮新的城市化。

2、我判断冬奥会之后,特别是开完两会之后,进入暖和的4、5月份,那时候疫苗也打得差不多了,北京我们都打第三针加强针了,现在是孩子们在打,国外已经出现了口服药,国内口服药也会很快出来,到那时真正可以把疫情当作一个感冒对待,中国和世界同步开放国门,明年下半年消费会回归过来。

3、未来15年我们还有2亿人要进城,这对陶瓷行业是利好消息,我们城市化还没有完成,不光是城市化没有完成,乡村振兴才刚刚开始,很多农村卫生洁具还没有开始使用。

4、如果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决策是对的话,比如潜在增长率是5.5%左右的话,那我们会在2028-2030年之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。

5、全世界的资本在用脚投票,他们投票是相信中国,未来30年是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真正成为高收入国家的30年,全世界最好的投资之地仍然是中国。

6、特别是陶瓷行业,城市化再加上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利好,而且陶瓷总是有寿命的,要不断地更新,我们这个行业永远是一个朝阳产业,会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欣欣向荣。

NEWS.8

在12月10日举办的“第十一届全国陶瓷人大会暨2021中国陶瓷品牌大会”上,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宫卫发表关于“建陶行业的新挑战与新机遇”专题演讲。

宫卫提出:

1、“十四五”将培育8~10家销售额百亿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,优秀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4%以上,建筑陶瓷销售额前十家产业集中度超过25%。

2、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.5%-2%左右,建陶行业主要以烧天然气为主,未来必须由过去的烧天然气、煤改气转为终端设备电气化。

3、过去五年,全国建陶企业减少317家,退出企业数量占比22.5%;陶瓷砖企业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50%;建筑陶瓷销售额前十家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18%;新增十家上市公司(含卫生洁具)。

4、世界瓷砖主要生产国2019年和2020年除了中国、土耳其以及印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外,其他国家基本都处于下滑态势,中国占据了整个全球陶瓷市场份额的近66%。

5、在发达国家,已经明显感受到跨界新材料、新物种等竞争材料对瓷砖市场的冲击。如石墨烯地板、复合地板等,但该材料在国内的普及率还较低,但这也是未来的蓝海市场。

NEWS.9

在12月10日举办的“第十一届全国陶瓷人大会暨2021中国陶瓷品牌大会”上,新中国第一位环境资源法学博士后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、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委员会专家常纪文作《碳达峰碳中和与企业参与》专题演讲,深度阐述“双碳”战略对陶瓷行业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?

常纪文提出:

1.欧盟准备提前通过法规,准备2023年开始实施碳关税。如果瓷砖、卫浴产品的单位产品碳排放或者能源消耗超过欧盟标准,就要征收碳关税,压力近在眼前。

2.未来陶瓷产业可能会发生一些变革,比如转到清洁能源比较多的地方。有一些煤化工很聚集的地方,有的是焦炉煤气,这些可以大力发展陶瓷。

3.未来天然气供应量肯定会慢慢地缩减,谁要是在可再生能源、非化石能源消费方面走在前面,谁以后就占有先机。

4.陶瓷行业不可能去搞风能,也不可能搞太多的太阳能光伏发电,重点在于节能,比如窑炉的改造,还有其他一些设施的建设、技术的革新,比如能不能用别的办法烧?

5.陶瓷行业未来也有机遇,城乡建设与绿色低碳生活转型,对于陶瓷行业机会很大。在农村先进厂房光伏屋顶覆盖率力争达到50%,包括保温墙体的建设可能是瓷砖保温材料,未来和陶瓷行业肯定会相结合。

(文章来源:陶瓷信息-公众号,侵删)